在 21 世纪初,流程智能软件刚崭露头角时,像流程挖掘这类术语还仅在学术领域流传。然而时至今日,这类解决方案已广受欢迎。Forrester 近期发布了关于流程智能软件的报告,基于 28 个标准对其进行评估,这些标准涵盖当前产品、战略以及市场存在三大类别。
Forrester 报告中,将流程智能软件的评估类别定义为:能提供企业流程分析的软件产品,所分析的流程由人工操作且在 IT 系统中实施。流程分析主要(但并非完全)依赖任务和流程挖掘功能,其能帮助用户找到提升流程性能的方法。
根据报告分析,流程智能软件不仅要将流程和任务挖掘相结合,把前端系统的数据(任务挖掘)与事务后端系统的数据(流程挖掘)进行合并也极为重要。而且,流程智能软件的客户应寻找能支持流程转型的供应商,而非仅着眼于为自动化做准备的供应商。
在我看来,许多被分析的流程软件供应商仅把流程挖掘获取的见解用于自动化目的,却忽视了该领域在流程转型和重新设计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也正是报告强调 “客户应寻找提供多种流程分析功能(如模拟)的供应商,这些功能不仅能自动化手动任务,还能改进流程” 的原因。
企业若想充分发挥流程智能的潜力,在选择流程智能软件时,需考量以下能力:
设置和准备:任何流程智能项目都始于 “设置和准备” 阶段。在此阶段,需定义项目或计划的 “范围”,进行流程和任务挖掘的技术 “配置”,实现 “数据收集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合适的 “流程指标”。此阶段的广度和深度固然重要,“价值实现时间” 更是需重点关注的关键指标。
流程改进:基于计算得出的流程指标和执行的流程发现(依据提取的数据跟踪重建实际流程执行过程),“分析” 功能可助力分析师进行 “改进检测”,如减少长时间等待、消除循环和浪费的活动;还能进行 “流程比较”,例如识别遵守既定流程标准和一般业务规则时存在的问题。
流程标准化: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见解,可定义改进后的流程标准。这一标准将作为后期执行阶段跟踪人为和系统相关偏差的基础,这些偏差往往是导致流程摩擦的原因。
流程模拟:在新流程标准最终获批实施前,模拟功能能为决策者提供假设情景,展示更改后的流程设计对业务绩效的影响,从而实现更科学的数据驱动决策。
为自动化做好准备:一旦修改后的流程获批实施,就应将其用于 RPA 应用程序中的自动化设计、DPA 解决方案中的工作流描述的实施设计,确保所有相关利益者(包括 IT 应用程序和人员)之间的流程协调顺畅。
流程文档:新的工作方式不仅要在 IT 系统实施的变更请求中体现,其 “文档” 还需作为用户培训、合规性确定和持续改进构想的基础。为精准呈现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需要丰富多样的 “建模” 符号和功能。
只有具备如此全面的流程智能功能,才能确保从数据中获取的洞察带来应用程序和人员工作方式的可持续改进与变革。此外,良好的用户体验对于加速流程智能计划在整个企业的采用和推广也至关重要。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