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以NQMS为代表)与业务流程管理(BPM)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前者以“架构引领、流程主导、信息化支撑”为核心,聚焦质量有效性与全生命周期管控;后者以优化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强调端到端的流程协同。二者的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理念互嵌、流程重构与技术赋能,构建“质量-流程-价值”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为制造业破解质量与效率的平衡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管理的融合,首先源于理念层面的高度契合与互补。从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来看,NQMS要求从传统“符合性导向”的质量管控模式,将“用户满意”“持续成功”作为核心目标,要求质量管理贯穿产品设计、生产、交付、服务全流程,这与业务流程管理“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载体”的理念天然契合。例如,NQMS强调的“全寿命周期质量管控”,需要依托BPM对研发、采购、生产、售后等流程的拆解与梳理,才能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责任节点;而BPM追求的“流程效率最大化”,也需以质量管理体系的“风险思维”为前提——通过识别流程中的质量风险点(如采购环节的供应商质量波动、生产环节的工艺偏差),避免因效率优先导致的质量隐患。
此外,NQMS倡导的“信息化支撑”与BPM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形成共振。二者均要求以数据为驱动,通过信息化工具实现流程透明化与质量可追溯,为后续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这一共同诉求为理念落地提供了统一方向。
业务流程管理是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落地的“载体”,而质量管理是业务流程优化的“标尺”,二者通过流程重构实现深度融合,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在产品研发流程中,传统BPM多聚焦“进度与成本”,而融合NQMS后,需将“质量设计”嵌入各节点:在方案设计阶段,新增“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流程,提前识别设计缺陷;在样机测试阶段,建立“质量门”机制,只有通过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指标验证,才能进入量产流程。例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将NQMS的“全类型质量管控”要求融入采购流程,将供应商质量评级与采购审批流程绑定——A级供应商可简化审核流程,C级供应商则需增加样品复检、现场审核等环节,既保障了原材料质量,又避免了流程冗余。
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并非“重质量、轻效率”,而是通过BPM优化质量管控流程,减少“非增值质量活动”。例如,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检验多为“事后抽检”,流程分散且反馈滞后;融合BPM后,企业可搭建“实时检验流程”:生产线上的传感器自动采集关键尺寸数据,数据超标时立即触发“质量异常响应流程”,同步推送至生产、技术、质检部门,实现“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的闭环管理。
NQMS强调“装备全寿命周期质量管控”,而BPM的“端到端流程设计”恰好能实现这一目标。例如,从客户需求输入到产品报废回收,企业可构建“需求识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回收利用”的全流程,每个环节均嵌入质量管控要求:需求阶段明确质量标准,生产阶段实施过程质量监控,售后阶段跟踪产品故障率并反哺研发。
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管理的融合,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核心体现在“数据贯通”与“平台集成”两大方面:
一方面,通过物联网(IoT)、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质量数据与流程数据的实时同步。例如,生产车间的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可实时采集生产流程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生产节拍)与质量数据(如检验结果、不良品数量),这些数据同步传输至NQMS的质量管控平台与BPM的流程分析平台,使管理者既能监控流程效率,又能追溯质量问题根源。
另一方面,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整合NQMS的质量评价模块与BPM的流程优化模块。例如,平台可自动关联“流程效率数据”与“质量数据”:当某条生产流程的效率下降时,系统自动分析是否与质量管控环节(如检验时间过长)相关;当产品合格率波动时,系统可追溯至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如原材料更换、工艺调整)。某新能源电池企业通过该平台,实现了质量问题的“秒级定位”与流程优化的“数据驱动”。
二者的融合不仅能提升企业的质量管控能力与流程效率,更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多重价值:
对企业而言,融合体系可降低质量成本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
对行业而言,两者的融合可推动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效益驱动”转型,助力产业链上下游的质量协同。例如,龙头企业的融合经验可通过供应链传递至中小配套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水平与流程效率提升。
对国家而言,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契合“制造强国”战略需求,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融入有助于实践落地。
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管理的融合,是理念、流程与技术的深度协同。在实践中,企业需以NQMS的质量目标为导向,以BPM的流程优化为手段,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质量引领流程、流程保障质量”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质量与效率并重、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兼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