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能力成熟度评价准则》的推行,“流程为王、数据驱动、持续优化”的新质管理念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引。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两大严峻挑战:精通新体系的专业人才严重缺失与根深蒂固的落后管理模式,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企业迈向质量新时代的主要障碍。企业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破局策略,方能化挑战为机遇。
人才是体系运转的“活性因子”。面对复合型质量人才的短缺,企业不能再被动等待,而应主动构建“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机制。
1. 创新引进与定位:从“质量检验员”到“流程工程师”
企业首要任务是重新定义质量岗位的角色。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质检员,而应瞄准“质量工程师”、“数据质量分析师”、“卓越流程经理”等复合型岗位。在招聘时,不仅要考察其质量管理知识,更要评估其流程思维、数据分析和跨部门协作能力。可以优先从研发、工艺、生产等部门内部挖掘有潜力的员工作为培养对象,他们具备一线经验,对流程有切身理解,转型基础好。
2. 构建体系化培育路径:与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模型挂钩
培训必须告别“一次性讲座”,转向与能力成熟度等级相匹配的进阶式体系。
针对二级(已管理级):开展基础培训,使员工掌握本岗位的流程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基本的数据记录规范。
瞄准三级(已定义级):培养“内部审核员”队伍,让他们深刻理解公司标准化的全过程,并能评估执行的符合性,传授流程优化工具。
冲刺四级/五级(量化管理与优化级):重点培养核心骨干掌握统计流程控制(SPC)、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量化工具,使其能利用数据挖掘根本原因,预测质量趋势。
3. 设计激励与留人机制:让质量贡献“被看见”
必须建立将质量绩效与个人发展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设立“质量改进奖”、“流程创新奖”,对在提升流程成熟度中做出关键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同时,为质量人才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双通道(管理通道与技术专家通道),让他们看到在企业内长期发展的价值,从而留住核心人才。
管理模式的落后往往是体系推行的最大阻力。其变革核心在于管理层决心、组织架构调整和技术赋能。
1. 领导层率先转型:从“口号式重视”到“亲身参与”
高层管理者必须成为质量文化的倡导者和体系建设的总设计师。不能仅仅发布一份文件,而应亲自参与关键流程的评审、主持管理评审会议、为质量改进项目分配资源。其考核指标(KPI)中应纳入流程成熟度提升的目标,从而将质量从“部门的责任”真正转变为“一把手的工程”。
2. 推动组织架构与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墙
传统职能式架构是过程优化的天敌。企业需倡导“以流程为中心”的横向管理思维。
成立跨部门流程管理团队:针对“订单实现”、“新产品开发”等核心价值流,组建由研发、生产、采购、质量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专职或虚拟团队,对端到端的全过程绩效共同负责。
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利用流程再造(BPR)方法,清理冗余、非增值环节,并为每一个关键流程任命“流程负责人”(Process Owner),赋予其管理和改进该流程的权力与责任。
3. 拥抱数字化与智能化:为管理模式植入“数字基因”
落后管理模式往往伴随手工作业和信息孤岛。数字化工具是实现量化管理(四级)和优化级(五级)的必备基础。企业应投资建设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质量管理系统(QMS)等平台,实现流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监控与可视化分析。这不仅能将员工从繁琐的记录中解放出来,更能为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面对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挑战,人才建设与管理模式革新如同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不可偏废。企业需以战略眼光进行长期投入,通过精准的人才策略激活组织潜能,通过深刻的管理变革重塑运营土壤。唯有让先进的理念与具备能力的人才在适配的管理系统中协同共生,企业才能稳步提升流程成熟度,最终在高质量竞争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