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制造业正经历由“快速增量”向“追求质量”的深刻变革,质量已从单一的产品合格标准,升维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这一转变在装备制造领域尤为凸显。为顺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我国新版《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能力成熟度评价准则》的出台,为整个制造业构建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其核心精髓在于“基于流程” 和“能力成熟度” 两大理念,这同样是广大制造企业实现质量跃升的关键路径。
传统质量管理往往侧重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与把关,这是一种“事后补救”式的管理模式,成本高且效率低。新时代体系则强调,质量是“制造”出来的,更是“设计”和“管理”出来的。它将“基于流程”的理念贯穿于产品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寿命周期。
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每一个环节——从理解客户需求到工艺参数设定,从供应链管理到员工操作规范——都视为一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流程”。建立新体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性地识别、定义这些关键流程,并为其制定清晰、规范、可执行的标准与程序。通过对每个流程的精细化管理,确保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从根本上预防缺陷的产生,实现质量的“前端保证”和“内生保证”。
新版准则将流程作为评价对象,并设定了从一级(初始级)到五级(已优化级)的五个成熟度等级。这为企业诊断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一把科学的“尺子”和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一级(初始级):流程无序、依赖个人英雄主义。质量表现不可预测。
二级(已管理级):项目级管理。能对特定项目或产品进行基础的计划和管控,流程可重复。
三级(已定义级):组织级标准化。流程已被明确定义、标准化,并成为组织的共同财富。
四级(已定量管理级):数据驱动决策。能够通过统计技术对流程进行量化分析,实现预测性管理。
五级(已优化级):持续优化与创新。基于量化数据,持续改进和创新流程,追求卓越。
企业可借此模型进行自我评估,明确自身所处阶段。是停留在依赖个人经验的“一级”,还是已建立了标准化的“三级”?进而设定切实可行的进阶目标,避免好高骛远。例如,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实现从“一级”到“三级”的跨越,即建立一套统一、规范、可复制的流程体系。
基于以上理念,制造业企业可遵循以下路径构建新体系:
1. 顶层设计与文化先行:将质量提升至企业战略高度,领导者率先垂范,培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全员质量文化。
2. 全流程识别与流程再造:运用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从市场到研发、采购、生产、交付、服务的所有流程,消除冗余、打通壁垒,实现端到端的流程优化。
3. 标准化与数字化融合:将定义好的过程固化为标准文件、作业指导书。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流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监控与分析,为量化管理(四级)奠定基础。
4. 建立测量与评价机制:为每个关键流程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定期测量、分析其绩效,并依据成熟度模型进行评价,识别改进机会。
5. 驱动持续改进: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内审、管理评审、客户反馈等渠道,不断发现问题,运用PDCA循环、六西格玛等工具方法,推动流程持续优化,最终向“五级”的卓越境界迈进。
新时代的质量管理,不再是孤立的质检部门的职责,而是一场以“流程”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成熟度”为标尺的全员、全流程的系统性革命。借鉴《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能力成熟度评价准则》的先进思想,制造业企业能够更科学、更系统、更循序渐进地打造出支撑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质量大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新闻推荐